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僵尸批文清理加速,14万批文已消失 [复制链接]

1#

9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文,决定注销注射用前列地尔等78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有74个药品是由企业主动申请注销批文,包括银翘解毒颗粒、银黄颗粒、维生素C片46等常见品种。

事实上,药企主动注销药品已经成为业内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近年来,国家对于过度重复的药品批文加强监控和监管,大量品种批文过度,重复品种再申报收紧,“僵尸批文”面临清理,越来越多大品种、常见药物正被退出市场。

药学会开出清单

个品种遭“劝退”

9月7日,中国药学会公布了《过度重复品种目录(第六批)》,涉及个品种。加上前面六批,国家一共发布了个过度重复药品。与前五批相比,本批次的僵尸批文(三年内未进行生产销售)数超过个的品种,较原来有大幅减少,大批僵尸批文已逐步退出市场。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中国药学会

以第二轮集采品种甲硝唑为例,在六批次的过度重复药品目录发布之后,其批文数、厂家数、僵尸批文数都较原来有很大程度上的降低。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中国药学会

药学会开出清单,其目的在于提醒相关药企应该在立项、研发、代理上加以注意,绕开这些药品。

相信在政策、行业协会及市场的三重调节之下,目前仍过度重复的个仿制药品种中,一些低水平高度重复的品种必将会进行洗牌,优胜劣汰。

政策监管日趋严格

1.4万批文已消失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药品监管政策导向及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我国药品批文正加速消失!

有数据显示,年,我国药监局药品批文超过18万条,截至年9月,我国药品批文数量为条,已有近10多条药品批文消失。

这也意味着,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已有上万个药品批文被注销。业内人士指出,药品批文的大规模淘汰,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药品的安全生产管理日趋严格。

此外,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退出机制,以及新版药典等提高药品标准之下,可以预见,仿制药淘汰进程将加快,大量药品批文将消失。

新药审批提速

加快仿制产品洗牌

虽然我国药品批文众多,但95%以上都是仿制药,由于仿制药企业长期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生产,导致药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公众信心。临床应用中,医生出于安全性考虑,更愿意使用上市时间长、疗效确切的专利药,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多数也会选择专利药。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措施,对药品审评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加快新药上市。

据CDE数据,国家药监局对1类新药的审批时间在不断下降,年,平均审批天数大约在-天之间,年下降到天左右,年下降到天以下,年进口新药平均审批时间为天。

在新药的申报中,1类新药申报数量逐年增加,年达到新的高度,占总的新药数量比例为65.83%。可见在审评审批改革、狠抓新药的情况下带来的效果可观。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新政在促进新药好药加快上市的同时,也将加速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新药审批流程的再提速,一批临床价值不高、低水平重复的仿制药必将被淘汰。

一致性评价倒逼

超家药企恐消失

根据《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规定,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也就是说,开展一致性评价,是药企保留相关品种批文的必需动作。

据了解,目前国内单个品种药物的一致性评价市场报价已达万-万,整个行业或将面临亿的巨额开支。巨大的评价成本让各个药企叫苦不迭。

对那些既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制药企业来说,在战争还未打响之际,他们就选择了偃旗息鼓。对那些实力雄厚、批文较多的大企业,倘若全部批文都走一遍一致性评价,同样需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

此外,在全国20余个省市,未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撤网已经逐渐走向常态化,已有上千个未过评品种被撤网暂停采购。

随着企业未过一致性评价被注销批文以及暂停采购等政策的效应显现,一致性评价将成为淘汰过度重复产品批文的重要措施。

有数据显示,-年美国通过一致性评价,淘汰了约种药品;英国年以高淘汰率共评价了3.6万个品种;日本经历3次一致性评价,使药企数量从年的家减少到年的家。

目前,我国药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家,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预计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完成后,或直接导致药品文号消亡至现有数量的10%~20%,药企总数将会剩下家左右,甚至是-家,就意味着将有超过家的药企将被淘汰。

僵尸批文的清退正在加速推进,整个医药行业大面积的批文注销将成必然,而对于低水平、只能做高度重复药品的仿制药企业而言,能享受的政策支持红利是越来越有限了,可以说的他们的最坏的时代,要来了!

药企应该从行业发展周期、产业结构调整看问题,甚至要跳出医药行业从全行业乃至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看问题。在营销转型的同时,更要从战略层面转型,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