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有一封来自6位院士的邀请函,请查 [复制链接]

1#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1008/144576.html

年8月20-2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创新峰会暨第五届国际生物医药(杭州)创新峰会将在杭州钱塘区召开。围绕“聚焦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主题,集聚海内外6位院士、80余位行业大咖,希望借由生物医药道路的探索样本,窥见新药开发先行者的勇气与智慧,引领行业把握下一个十年中国医药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会议日程

院士讲者

主题分享:肿瘤药物研究(暂定)

丁健,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生命与健康专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重点围绕抗肿瘤新靶向分子发现、新作用机制探明、新生物标志物确证这一系统研究目标,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方面,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个候选新药在国内外处于临床I-III期临床研究,2个新药正在申报临床,另外有一批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0余项。在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

发表SCI学术杂志多篇论文,他引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主题分享:分子医学助力健康中国

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的前缘研究与临床应用。他提出了系列核酸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原理和新方法:他首次提出了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方法,为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他首次制备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途径。

他开发了一系列核酸和蛋白的检测技术,利用核酸工程实现了这些疾病标志物的微量临床检测。针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他带领团队开发了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试剂。

谭蔚泓教授在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H-index。-连续七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研究成果获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年美国化学会Florida奖,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湖南省光召科技奖,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年美国PITTCON分析化学成就奖、年RalphN.Adams生物分析化学成就奖,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主题分享:药物分子研发过程中的合成方法学创新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年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学导向的有机合成,药物化学。

最近获得的奖励包括ACSCopeScholarAward(),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等。

主题分享:原创药物技术的创新研究

来茂德,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德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曾任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副校长。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年获联邦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肠癌病理学研究,负责起草和制定各种结直肠癌病理诊断标准和规范,自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在年12月发布的全国病理学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国家教育成果奖多项,年获浙江省特级专家荣誉称号。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委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称号。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德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引智计划项目资助。

主题分享:面向全球的创新药开发战略

张丹博士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理事,曾任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药物研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创新研发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美中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会长、美中药物专业协会(SAPA)执行董事以及百华协会(BayHelix)董事。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计划责任专家,并参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的技术指南制订、新药临床评审和药审人员培训工作。目前担任国际ICHE19IFPMA专家委员会组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ICH工作组专家。

年张丹博士创立致力于创新药开发的临床CRO公司方恩医药(后更名为昆翎医药),之前张丹博士曾在意大利Sigma-Tau公司全面负责其北美市场的临床开发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在此之前,张丹博士为美国昆泰集团公司(QuintilesTransnationalCorp.)开创了大中国区市场,任其第一任大中国区董事长。

主题分享:癌症耐药性研究

PaulWender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担任斯坦福大学化学与系统生物学教授。曾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斯坦福分子成像项目的顾问,斯坦福人类化学工程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并同时参与Bio-X项目、分子分析与设计、斯坦福癌症研究所和NIH生物技术培训计划。创立了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这些公司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了他实验室的原创科技。

PaulWender的研究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重点研究具有独特生物活性和治疗潜力的分子的设计、合成和作用机制。他的团队推动了“理想综合”、“阶梯经济”、“时间经济”和“功能导向”等绿色科学概念,引入了许多新的化合物反应,完成了许多重要合成和治疗目标,并引入了新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涵盖了基于计算机的药物设计、包括人工智能研究在内的新反应。针对药物输送、成像、抗癌、传染病、增强型癌症免疫疗法、根除艾滋病毒、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和神经系统疾病。他的团队参与了超过30项涉及学术界、非营利组织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

会议概况

会议时间:年8月20-21日

会议地点:杭州和达希尔顿逸林酒店

会议规模:~人

扫码报名

扫码侧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