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家跨国药企2020年中国业绩出炉合计 [复制链接]

1#

近日,跨国药企纷纷发布年财报,中国区业绩也随之亮相。总收入来看,目前7家公布中国业绩的跨国药企年在中国区的营收合计为美元(约亿元)。

毫无疑问,中国区收入是跨国药企全球业绩增长的一大推动因素。

随着医改走进深水区,非专利药进入微利时代,在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中,中国市场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在新冠疫情、带量采购重压之下,跨国医疗面临空前危机,但也面临空前机遇。

从目前批露结果看,全球顶级药企在中国区营收:

阿斯利康中国以53.75亿美元的营收问鼎,同时也是占比(中国区营收占全球区)最高的跨国药企;默沙东中国、罗氏中国的营收不相伯仲;尽管赛诺菲中国营收29.75亿美元,在7家中排名第四却是7家跨国药企中唯一下滑;礼来中国首次批露业绩,增速最快(+19%)...

*汇率:1瑞士法郎=1.美元、1欧元=1.美元、1丹麦克朗=0.美元(图片来源:医药魔方)

年,多数顶级药企中国增长>全球增长

从数据来看,至少有6家在华业绩增长幅度高于全球业绩增速,中国成为驱动力量:

礼来全球营收同比+10%,在华营收同比+19%;诺华全球营收同比+3%,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6%;默沙东全球营收同比+3%,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5%;诺和诺德全球营收同比+10%,在华业务营收同比+9.7%;阿斯利康全球营收同比+9%,在华业务营收同比+10%;罗氏全球营收同比-2%,在华业务营收同比+8%;

在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谈判等政策倒逼之下,部分原研药不是价格大跳水,就是市场萎缩,至此“专利悬崖”正式成为常态。

中国区,在跨国药企耀眼的收入背后,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已经发生作用。

面对一系列的变化,礼来中国、诺华中国、默沙东中国营收增速排名前三。

礼来中国——增速第一

礼来首次在年报中披露中国区完整年度的销售收入,达到11.17亿美元(+19%)。同时,礼来也是年中国区业绩增速最大的跨国药企。

礼来的突飞猛进或许源于其选择与本土企业合作,包括与中国Biotech公司、和记黄埔、信达生物合作,

与信达合作的信迪利单抗贡献3.09亿美元;与和记黄埔合作开发的结直肠癌药物呋喹替尼已上市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诺华中国——新药、医保大赢家

相较年的销售收入,年诺华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16%,达到25.73亿美元,占到了诺华整个集团收入的5%。

主要是由于疫情较早得到控制、可善挺和Entresto在中国的表现。

另外,年,诺华共有6个新药及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有8个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通过医保谈判成功进入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无疑是大赢家。

诺华CEOVasNarasimhan谈到年业绩时说:“尽管面临COVID-19的挑战,诺华中国仍在年实现了各项战略重点的稳定表现。”

默沙东中国——晋升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默沙东年,中国区制药业务收入35.34亿美元,同比+15%,其成为默沙东全球表现最好的地区。

而且在处方药业务中的贡献占比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默沙东在美、欧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国区增长主要受4价HPV疫苗、9价HPV疫苗的销售增长推动,以及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奥拉帕利和乐伐替尼在中国获批适应症带来的增长。

核心单品Keytruda,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PD-1类药物之一,目前已经获批6个适应症,覆盖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

阿斯利康中国——营收占比“称王”

阿斯利康中国区收入53.75亿美元,+11%,占阿斯利康全球收入的20.2%,营收占比均位居第一。

超高的贡献占比,使得中国区阿斯利康的地位不可撼动。主要推动在于抗癌药奥拉帕利的医保覆盖,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诺雷得等都表现强劲。

罗氏中国——新“三驾马车”崛起

年罗氏中国区销售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达到35.32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比例上升至7.2%。

罗氏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Herceptin、Rituxan和Avastin因为受到生物类似药的冲击正在失去市场份额。

但是以Tecentriq、Perjeta和Kadcyla为代表的新“三驾马车”已经崛起,继续保持自身在肿瘤领域的优势。

诺和诺德中国——糖尿病王者

年,诺和诺德总收入.46亿丹麦克朗(约.11亿美元),其中,中国区收入.84亿丹麦克朗(约合21.54亿美元),同比+9.7%,占诺和诺德全球收入的11%。

在中国,糖尿病药物销售额同比+11%,司美格鲁肽称霸GLP-1降糖药的领地;生物制药业务同比+33%,NASH、阿尔茨海默病领域也有新药出现。

赛诺菲中国——下滑

年赛诺菲中国区销售收入为29.75亿美元,同比-7.7%,占其全球收入的6.8%,而上一年该比例为9%。

赛诺菲的知名产品如波立维(氯吡格雷)、安博维(厄贝沙坦)、诺维乐(司维拉姆)多数受到集采的冲击。

中国或成跨国药企“创新重心”

随着中国市场与经济的发展,跨国药企逐渐将研发重心设立在中国,加速本土新药研发进程。

打造本土化研发中心

最典型的如阿斯利康在江苏无锡建设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并在上海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其将与英国剑桥研发中心、瑞典哥德堡研发中心、美国盖瑟斯堡研发中心成为阿斯利康四大全球研发中心。

拜耳在中国建立健康消费品研发中心,支持拜耳健康消费品所有产品类,作为拜耳健康消费品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

罗氏投资8.63亿元,建设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成为继巴塞尔和旧金山后罗氏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基于中国的乙肝现状,进行肝病药物的研发。

诺华则直接宣布将中国作为前三大市场之一,其上海研发中心运营重点转向扩大早期临床开发以及后期临床试验的规模和领域上。

本土合作,加速扩张

其实可以看出,一方面,跨国药企在华建立全球新药研发中心,或是对中国区已有的研发中心进行运营战略的调整。

另一方面,跨国药企通过与本土药企的合作,扩充产品线,同时依靠本土力量加快新药的审批上市等进程。

如阿斯利康与德琪医药、上海和誉生物医药等多个本土创新药企就多个小分子药物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小分子创新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研发工作。

安进与百济神州的合作将进一步加速其在中国区的扩张与布局。

未来,跨国药企将立足中国,将中国作为新药上市的巨大动力!

立足中国,“超越”中国

创新产品一直是跨国药企业绩增长的动力来源,近期,不少跨国药企透露在中国的新药上市计划。

诺华表示,“未来4年还计划做到50个以上的NDA,争取年在中国业绩翻倍。”罗氏表示“未来3年,预计在中国提交50个新药申请。”赛诺菲表示“到年,将在中国有40个新药或适应症申报上市”礼来表示“未来7到10年将在中国上市40个新药或适应症,集中在肿瘤、免疫、疼痛和神经衰退领域。”诺和诺德表示“计划今后7到8年时间,将有10个创新药物。”阿斯利康表示“未来5年将会有55个新的产品和适应症引进中国。”

而最后谁能从中国市场夺战突围,就得看中国市场布局啦。

超越中国,寻求更大舞台

毫无疑问,此时跨国药企中国区掌舵人无疑是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变化,

辉瑞与迈兰“联姻”后,辉瑞普强任命中国区市场部负责人黄海担任普强中国首席运营官接替辉瑞普强中国区总经理吴锋;原赛诺菲巴斯德区总裁贺恩霆接替彭振科任赛诺菲中国区总裁;GSK新兴市场高级副总裁FabioLandazabal暂代魏廉昇作为中国区总裁;诺华巴西总裁AlexandreGibim接替戴崇德任诺华肿瘤中国区总裁。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掌门人开始超越国门,接管中国以外的业务,管理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国际业务,寻求更大的舞台。

比如,原阿斯利康中国负责人王磊开始负责亚洲业务,同年接管负责国际市场,拜耳的江维目前管理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区业务,而诺华的尹旭东的辖区则包括亚太、中东和非洲。

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如何适应发展需要,在多变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似乎成为下一个命题。

道阻且长,年,跨国药企又将在中国市场擦除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数据来源:药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