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1健谈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加大医药 [复制链接]

1#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朱萍,实习生,卜江涛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第二方阵的前列,在这个大背景下,创新已然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主流,或者说未来的发展方向。”近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近10年来,特别是年药品监管审批制度改革之后,中国的医药创新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近日联合发布的《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第二篇: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下称《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在国家相关*策方针指引下,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走上快车道,在经费投入、创新主体、人才策略、制度环境等方面均获得显著提升。

“10年前,医药创新在中国还相对少见,RDPAC那个时候一直在做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报告。”宋瑞霖解释道,“中国现在的医药创新走向了国际化,中国药促会和RDPAC共同来做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系列报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医药创新产业不断壮大。”

但从目前的医药创新结构看,很多属于metoo(派生药)产品,一些研发布局也扎堆在热门靶点,造成当下的赛道拥挤现象。在宋瑞霖看来,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的短板,成果转化仍待加强。

医药创新规模已现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

“‘十四五’规划中,国家确定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建立战略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宋瑞霖表示,“对于医药创新来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社会,中国的医药创新少不了与国际的合作,国际化是未来创新的一个基础。而基础创新,对于中国而言,是特别需要重视的。”

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已明确将强化战略性科技能力列为年工作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中长期的核心战略。

从“量”上观察,我国的医药创新已迈入“全球第二方阵的前列”。

以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衡量(根据年2月研发状态处于临床前、临床I至III期及上市注册前的分子数,按研发公司总部所在国分类),中国对全球贡献占比已达到13.9%,而这一贡献比例在年只有.1%,年为7.8%。年中国已经稳居第二梯队之首,而且与第一梯队美国的差距有所缩小(美国年占比9.3%)。

以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衡量(-,只计入新分子实体),中国在12个主要对标国家中位列全球前三,占比6.0%,而这一贡献比例和历史水平比也有所提高(-年只有2.5%)。

此外,在科研机构整体实力方面,据NatureIndex的排名,中国位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领先研究机构的数量也从年的所,提升到了年的9所,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知识产权指标》统计,年中国生物技术专利授权数、药品专利授权数、医疗技术专利申请数均名列全球前三位。我国在世界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量与被引量相较年也有大幅提升。

基础研究存在短板成果转化仍待加强

但是,相较于较高的论文发表量,宋瑞霖指出了两个问题——论文质量与成果转化。“一是论文的质量,是发明性质的论文,还是总结别人技术的论文,这两个质量就不一样,而我们后者居多。第二就是发表的论文能否快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好项目,能够落地,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存在短板。”

一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如果没有和成果转化紧密接轨的话,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容易陷入“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境地,这是不值得提倡的。科学技术不能与应用脱轨,最终需要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那么生产力靠什么?

“就是靠应用,所以基础研究一定要进入到应用领域,才能够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宋瑞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报告》指出,关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性知识,我国仍然依赖从领先国家,尤其是美国获得输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领域,特别是前沿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大部分源自美国,我国多为改进式创新,一般是在已有产品或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原创性理论、技术和产品较少。在我国较为领先的基础领域如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领域也不例外,均缺乏原创颠覆性的理论发现和技术创新。从生物科技领域发表文献的国际合作来看,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合作国家,且大多合著成果均为美国为主导。

“基础研究现在是我们的短板。”宋瑞霖一语中的。

从我国目前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来看,年中国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虽然达到了6%,但同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普遍在15%以上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同样,中国应用研究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11%也远远落后于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近20%的平均水平。

“资金投入是一个问题,另外,我们的评审标准也是一个问题。评审应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